今日天气:
 
风俗人情
  礼仪习俗
  时节习俗
  生活习惯
  村名来历
  禁 忌
首页
>> 社会事业 >> 冠县文化 >> 风俗人情
礼仪习俗
发布日期:2017-09-30浏览次数: 字号:[ ]

一、婚嫁习俗
???

  ?建国前,男女无婚姻自由,男婚女嫁均凭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婚姻讲究门当户对,男子妻子死后可再婚,丈夫死后妻子则应守节。寡妇再嫁就受到歧视,自由恋爱则被视为大逆不道。辛亥革命至建国初,虽曾提倡婚姻自由,但农村仍无变化。1950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颁布后,包办婚姻逐渐减少。不同年代择偶的标准也不同,50年代以家庭成份和政治面貌为主要条件。60~70年代除重视政治条件外,还以彩礼的多少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作为择偶标准。80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,青年择偶趋向重品貌,重知识,重人才,重经济条件。
?? ?旧式婚姻男女年龄悬殊很大,富裕户男小女大,男子八九岁,女子十八九岁;穷人则男大女小,男子一般30岁左右,女子十五六岁,甚至更小,也有转亲或换亲者。结婚程序一般分五步,第一步提亲:媒人就双方的品貌、年龄、地位、财产等情况告诉对方父母,双方经反复考虑后,均情愿再传柬,交换生辰八字。如无相克和冲犯的地方,则举行定婚仪式。第二步定婚:男方宴请宾客,一般有媒人、亲朋好友参加。男方向女方赠送金银首饰及衣料。第三步备婚:男方择定结婚吉日后,告诉女方,女方根据经济条件准备嫁妆。第四步结婚:由男方派迎亲者带领吹打乐队前往女方家中,用花轿将新娘接至家中(大娶新郎亲自前往女家去迎亲,小娶新郎不去),迎亲归来时应另择路线,男乘官轿,女乘彩轿,宾客及吹打乐队坐车随送。新娘拜别父母,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,以示依恋。至夫家门前,即有人点燃草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,称为燎轿,俗以为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。下轿时,新娘用脚踩一下枣糕(俗称花糕),取意步步高。然后在鼓乐及鞭炮声中,由女傧相挽扶新娘下轿,同新郎至中庭香案前行拜天地、拜高堂、夫妻对拜等礼;再由傧相引入洞房,至晚新郎新娘吃交杯酒,叫做合卺。并例行填枕等仪式。新娘下轿后,须以面帘遮面,入洞房后由新郎代为除去,夫妻始得互相视面。结婚时亲友街坊送红缙帐,中堂对等前往致贺。婚礼毕后,男家设宴款待送娶人及其亲友。婚后3天新郎陪新娘前去女家认亲叫3天回门,女家设酒宴款待新郎,俗称请新婿。新娘回夫家后,拜见公婆及族中诸长辈,并祭告于祖祠或先人坟前,然后下厨房执炊,以尽妇道。
??? 婚嫁礼数繁简,在解放战争前,因财富地位不同而异。富户结婚时则车马成队,花天酒地。而一般人家则因陋就简,用一顶小轿抬来了事。还有早婚、重婚、冥婚、纳妾、买卖婚姻、童养媳等。另有家长、族长禁止寡妇改嫁。妇女新婚到婆家后,不管是理是非,必须尊公婆、丈夫、小姑,否则,绝大多数受公婆、丈夫虐待,受小叔、小姑的气。境内曾流传着娶到的妻,买到的马,爱骂就骂,爱打就打的歌谣。
1950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公布实行后,一夫多妻、童养媳、冥婚等婚俗被彻底禁绝,男女婚事由双方自主,旧的结婚礼仪逐渐废除。一般由熟人安排见面,经一二次甚至更多次接触,双方同意,即行定婚。定婚时男女双方互相赠送纪念品,并拍照定婚像。再由男方备酒席,双方父母及其他亲属参加,聚谈叙亲。然后,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,领取结婚证书。再由双方商定日期举行婚礼。结婚仪式简便大方,农村青年的婚礼多安排在农历春节前二、四、六、八等双日举行。新娘由兄嫂及其他族亲陪同与男方接亲者骑自行车或坐拖拉机、农用三轮车、汽车等去男家,与新郎举行婚礼。婚礼的仪程一般是:先向领袖致敬、再向家长致敬,而后男女双方互相致敬,并交换礼品,最后证婚人致词等。城镇青年结婚多选五一、十一、元旦等节假日,旅行结婚较多。近年来,城、乡举行集体婚礼者渐多。
??? 回族婚姻主张自愿结合,严禁父母包办,介绍人只起到征求双方意见的作用。聘礼以果品为主,其数以女方亲戚多少而定,因女儿定婚须向家族、近亲每家送果品数斤,以示女儿已经定婚。一般由男家备果品若干斤,由介绍人送至女家,女家回礼果品数斤,鞋一双,以示同意定婚。结婚前男家另备礼品,由男家和介绍人一同到女家协商结婚日期。其仪式:结婚日上午须请教长主持证婚。双方主婚人及新郎、新娘坐在洞房内两边,桌上放一盘糖果、花生,阿訇坐在上首。仪式开始,阿訇念伊礼卜(伊朗语)即证婚词:你们是自愿结合,成为夫妇,祝你们婚姻美满,孝顺父母,敬老爱幼,和睦亲邻,互敬互爱,互相帮助,白头到老。问女:你还有没有意见。新娘回答:达丹(伊朗语,意思是同意你的意见),新郎回答:盖不里楷尔丹(伊朗语,意思是我承领新娘的意见)。礼毕,阿訇随将桌上果糖撒向观众,仪式结束。现在有的虽然改为旅行或集体结婚,但仍保留请阿訇证婚仪式。

  
?????二、喜庆习俗

  
??? 生孩子,又称坐月子。建国前,富者生男孩大摆宴席,生女则不声张;贫者亦以生男为喜。建国后,第一胎,无论生男还是生女都要向亲戚、朋友送红鸡蛋报喜,婴儿出生后的第9天或第12天,亲友带鸡蛋、红糖、白面、衣料等,登门致贺。女亲友看婴儿还要拿看钱,多少根据亲疏关系而异。产妇娘家,除拿丰盛的食品外,还给婴儿带衣帽、鞋袜、玩具等。事东家以酒席款待,还要以红鸡蛋作回敬。满月后,产妇方可出门,带婴儿到娘家去住十天半月,俗称住满月。
??? 境内有给老人祝寿的习惯,农家一般称过生日,老人年到六旬便称寿,儿女已婚嫁,便为其祝寿。晚辈置办酒席多备寿糕、寿面,老人位居上座,先吃长寿面,后阖家聚餐,晚辈、亲友向老人祝酒,其间多言吉祥,企盼老人健康长寿。
??? 三、丧葬习俗
??? 建国前,长辈到了暮年,子孙便提前置棺木、做寿衣,以防不测。县内一般实行木棺土葬,贫者以草席卷之入葬,富者还要修建墓室。老人病危,子女轮流守护,断气前先穿上寿衣,停在上房正中的灵床上,待气绝后全家跪倒痛哭。执事人安排通知丧主的亲朋好友,称为报丧。亲友邻里得知后,携带烧纸前往祭奠称为吊丧;停灵时间长短不一,有当天出殡的,有的则停留三日、五日或七日。停尸期间,孝男孝女及近门下辈前往土地庙报庙,往返路上大声痛哭,每天三次(早、午、晚各一次),烧香烧纸,谓送买路钱。入殓时,儿女需用新棉蘸清水为死者净面。葬礼为请礼宾唱礼,请鼓乐吹打,亲友在灵前祭奠,祭毕大摆宴席,孝眷谢客。宴完宾客,就抬出灵柩叫起灵。出殡时,孝子打灵幡在前,把灵柩抬至大街还要举行路祭礼。致祭时,行三拜九叩礼。祭毕由长子(或长孙)摔老盆,随灵柩恸哭至墓前下葬叫作送殡。掩埋时,死者的儿媳抓土竞相回走,意为谁先到家谁发财,此为抓财。事毕,丧家置办酒菜招待帮办丧事的人。孝子要为抬棺、挖坟坑者磕头,以示谢意,(有的则在坟地分散香烟,喝上一盅酒便各自散去)。下葬第二天,尚有圆坟礼。按传统习俗,老人去世后还要为其扎童男童女、纸马(牛)、纸轿、纸楼、金山、银山等物。亲友在出殡日要拿礼钱,带礼品(供品),送帐子、挽联,带烧纸。
??? 双亲故后,子女、子媳需服孝3年,从老人去世之日起,每7天都要上坟进行祭奠,称为一七、二七、……,直到十七为止。其中五七、(有些地区四七)最隆重,然后十七、百天、周年、至三周年止,待10周年、20周年、30周年再各行祭一次,此后无固定祭日。
??? 建国后,丧葬习俗逐渐被改革,提倡丧事简办。1975年始兴火化,城镇开追悼会,戴黑纱、送花圈。农村多在火化后将骨灰置入棺木后再行土葬,80年代,旧丧俗仍在沿袭。
??? 回族丧葬实行土葬、速葬。土葬:死者家族长辈带领死者儿、侄埋葬前到坟地点明地点,挖一南北方向、内径长6尺、宽2尺、坑底3尺、深6尺许墓坑,然后在坑底向北掏一个长6尺、宽2尺,高2尺半许的一个洞,用作放置去世者(叫窜堂),待放好死者后,洞口用土坯封门,上用土封成长方形坟。速葬及仪式:伊斯兰教典规定,死者不论贫富,男女老幼,尸体在家停留不能超过3天,不准穿孝(现改为戴黑纱臂章),不准嚎啕大哭,不准陪葬衣物。埋葬日上午,将死者抬在榻布即一公用木质沐浴水盆内。用清水冲洗干净,再用事前准备好的死者穿着:男3件即白布做的大单子长8市尺,小单子长7市尺。苤拉罕内衣长5市尺;女5件,外加腰裙4市尺,盖头3市尺。将尸体穿裹整齐,亲人儿女挚友绕尸体一周作告别仪式,然后盖上榻布罩,抬至主房门前,由阿訇集合死者儿、侄、亲属好友开追悼会。仪式开始,阿訇站展达子即念追悼词,意思是:亡人您一生在世上效法穆圣,敬天(安拉)爱人,做出一定贡献。现在你已归根复命去了,归主吧!然后由死者子侄手持点燃的清水香送行。至坟地后,由子、侄将尸体下入墓坑,在窜堂放好死者后,掀开死者脸,面略向西方,以示归根圣地。
?? ?四、祭祀习俗
??? 建国前,冠县普遍有祭祀的习俗。农家多祭天地、灶神、财神。每年除夕,请家堂、挂祖谱、设灵牌、让逝者的灵魂回家过年,并为之摆供品、焚香、烧纸、磕头祭奠,同族同宗多建有家庙、祠堂。每年重阳节后,族中聚祭聚餐一次。每年除夕轮流守祭,灯烛长明,香火不断。初一凌晨,族中长幼前往祭拜。建国后,聚祭之风渐废,家庙祠堂多被拆除。每逢过年,农村祭神、祭祖仍相沿袭。
??? 五、称谓
??? 一般称谓建国前,称从事某种职业的男子为先生,如:教书先生、看病先生、算命先生等;乡间有一技之长从事各种劳动的手艺人,统称为匠。如:木匠、瓦匠、铁匠、石匠、染匠、造纸匠、印刷匠等。对有某种手艺的人称为师傅或老师;店主多称东家;雇工称为伙计;官员豪绅称为老爷;对游手好闲的青年男子称为二流子。建国后,对领导干部的称呼是姓名加同志,或姓氏加职务,同志间直呼其名。现在有的称女性为小姐或女士,称男性为先生。亲属称谓子女称父母为双亲、二老等。子女对人称父亲为家父、父亲,当面则叫爹,近年通行叫爸爸。子女对人称母亲为家母、母亲,当面则叫娘或妈,近年通行叫妈、妈妈。子女称祖父为爷爷,曾祖父为老爷爷,高祖父为老老爷爷。称祖母为奶奶,曾祖母为老奶奶,高祖母为老老奶奶。子女称父之兄书面称伯父,当面称大爷。称父之弟书面称叔父,当面称叔叔。称伯父之妻书面称伯母,当面称大娘。称叔父之妻书面称婶母、婶娘,当面称婶子、婶婶,自称侄(侄女)。同辈姐妹统称姊妹,书面称××姐姐、××妹妹,当面称姐姐、妹妹。兄弟统称为兄弟,书面称为××兄××弟,当面称兄为哥哥,当面称弟为兄弟。子女称母亲的祖父(母)为外曾祖父(外曾祖母),称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、外祖母,俗称老爷(娘),自称外孙(外孙女)。称母亲的兄(嫂)、弟(弟媳)为舅(妗子),自称外甥(外甥女)。称母亲的姐(姐夫)、妹(妹夫)为姨母(姨父),自称外甥(外甥女)。夫称妻书面为贤妻、贤内,对人则称老婆、家里孩子他(她)娘,现直呼名字。妻称夫,俗称老头子、俺那口子,孩子他(她)爹,现直呼其名,书面称丈夫、爱人。父亲的姐(姐夫)、妹(妹夫)统称姑姑、姑父,自称侄(女)。丈夫的兄弟称兄为老大伯,弟为小叔子,平时哥弟、弟兄的妻子合称妯娌。丈夫称妻子的兄(弟)姐(妹)称大舅子(小舅子)、大姨子(小姨子),见面称哥(弟)、姐(妹)。其姐妹的丈夫互称为两乔,见面时称姐夫(妹夫)或哥(弟)。丈夫称妻方的父(母)为岳父(岳母)、丈人(丈母娘),俗称大爷(大娘),现城镇青年婚后有的直称爸、妈。妻子称丈夫的父(母)为公公(婆婆),当面称爹、娘或爸、妈。父母再婚后,子女称其再婚另一方为继父(母)或后爹(娘)或爸、妈。长辈的好友或同事称大爷(大娘),叔叔(姨)。?
??? 六、礼节  
??? 清代多实行跪拜礼节。建国后,见面盛行握手或点头示意。初次相会经人介绍后要握手,如对方是女性,应待对方伸手后再握手,如戴手套,应先摘下。如见到熟人要打个招呼,问句吃了吗?挺忙吧?到哪里?若骑自行车,应先下车再问,以示礼貌。如去作客,到主人家应先敲门,待主人出来迎接再进门。告辞时主人相送应劝其留步。宴请宾客,逢客来须请先行,主人随后或并行。长辈客人应居上座。客入座后,敬烟、泡茶、饭前要喝酒,待客人说酒足后再上饭,客人在家一般不离席、不扫地、不打骂孩子,以免给人冷落或不礼貌之感。客人走时要挽留,送出大门口,且表示欢迎再来。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
 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